本篇要点:
一:说明环境、情志的变化和体力的劳逸都影响着脉搏。临 诊断,必须结合观察病人⾝体的強弱、骨⾁⽪肤的形态等,才能正确地了解病情。
二:详细地阐述了饮食物的消化、 收、输布等过程,指出其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,得以营养全⾝。
三:论述了六经偏盛所发生的症状和治法,同时阐述了气逆所出现的脉象。
原文与译文:
⻩帝问曰:人之居处动静勇怯,脉亦为之变乎?
⻩帝问道:人们的居住环境、活动、安静、勇敢、怯懦有所不同,其经脉⾎气也随着变化吗?
岐伯对曰: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,皆为变也。
岐伯回答说:人在惊恐、忿怒、劳累、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,静脉⾎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。
是以夜行则 出于肾, 气病肺。
所以夜间远行劳累,就会扰动肾气,使肾气不能闭蔵而外 ,则气 出于肾脏,其偏胜之气,就会犯侵肺脏。
有所堕恐, 出于肝, 气害脾。
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,就会扰动肝气,而 出于肝,其偏胜之气就会犯侵脾脏。
有所惊恐, 出于肺, 气伤心。
或有所惊恐,惊则神越气 ,扰动肺气, 出于肺,其偏胜之气就会犯侵心脏。
渡⽔跌仆, 出于肾与骨。
渡⽔而跌仆,跌仆伤骨,肾主骨,⽔ 之气通于肾,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,气 于肾和骨。
当是之时,勇者气行则已,怯者则着而为病也。
在这种情况下,⾝体強盛的人,气⾎畅行,不会出现什么病变;怯弱的人,气⾎留滞,就会发生病变。
故曰:诊病之道,观人勇怯,骨⾁⽪肤,能知其情,以为诊法也。
所以说:诊察疾病,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、肌⾁、⽪肤的变化,便能了解病情,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。
故饮食 甚,汗出于胃。惊而夺精,汗出于心。持重远行,汗出于肾。疾走恐惧,汗出于肝。摇体劳苦,汗出于脾。
在饮食过 的时候,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。惊则神气浮越,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。负重而远行的时候,则骨劳气越,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。疾走而恐惧的时候,由于疾走伤筋,恐惧伤魂,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。劳力过度的时候,由于脾主肌⾁四肢,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。
故舂秋冬夏,四时 ,生病起于过用,此为常也。
舂、夏、秋、冬四季 的变化都有其常度,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,就是因为对⾝体的劳用过度所致,这是通常的道理。
食气⼊胃,散精于肝, 气于筋。
五⾕⼊胃,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,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。
食气⼊胃,浊气归心, 精于脉。
五⾕⼊胃,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,注⼊于心,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⾎脉。
脉气流经,经气归于肺,肺朝百脉,输精于⽪⽑。
⾎气流行在经脉之中,到达于肺,肺又将⾎气输送到全⾝百脉中去,最后把精气输送到⽪⽑。
⽑脉合精,行气于腑,腑精神明,留于四蔵。
⽪⽑和经脉的精气汇合,又还流归⼊于脉,脉中精微之气,通过不断变化,周流于四脏。
气归于权衡,权衡以平,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。
这些正常的理生活动,都要取决于气⾎ 的平衡。气⾎ 平衡,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,气口的脉搏,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。
饮⼊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⽔道,下输膀胱,⽔精四布,五经并行。合于四时,五脏 ,揆度以为常也。
⽔ ⼊胃以后,游溢布散其精气,上行输送与脾,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,上归于肺,肺主清肃而司治节,肺气运行,通调⽔道,下输于膀胱。如此则⽔精四布,外而布散于⽪⽑,內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,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 的变化。作出适当的调节,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理生现象。
太 脏独至,厥 虚气逆,是 不⾜ 有余也。表里当俱泻,取之下俞。
太 经脉偏盛,则发生厥逆、 息、虚气上逆等症状,这是 不⾜而 有余,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,取⾜太 经的束骨⽳和⾜少 经的太溪⽳。
明脏独至,是 气重并也。当泻 补 ,取之下俞。
明经脉偏盛,是太 、少 之气重并于 明,当用泻 补 的治疗方法,当泻⾜ 明经的陷⾕⽳,补太 经的太⽩⽳。
少 脏独至,是厥气也。蹻前卒大,取之下俞。
少 经脉偏盛,是厥气上逆,所以 蹻脉前的少 劢猝然盛大,当取⾜少 经的临泣⽳。
少 独至者,一 之过也。
少 经脉偏盛而独至,就是少 太过。
太 脏搏者,用心省真,五脉气少,胃气不平,三 也。宜治其下俞,补 泻 。
太 经脉鼓搏有力,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,若五脏之脉均气少,胃气又不平和,这是⾜太 脾太过的缘过,应当用补 泻 的治疗方法,补⾜ 明之陷⾕⽳,泻⾜太 之太⽩⽳。
一 独啸,少 厥也。 并于上,四脉争张,气归于肾。宜治其经络;泻 补 。
二 经脉独盛,是少 厥气上逆,而 气并越于上,心、肝、脾、肺四脏受其影响,四脏之脉争张于外,病的 源在于肾,应治其表里的经络,泻⾜太 经的经⽳昆仑、络⽳飞扬,补⾜少 的经⽳复溜,络⽳大钟。
一 至,厥 之治也。真虚(疒肙)心,厥气留薄,发为⽩汗,调食和药,治在下俞。
一 经脉偏盛,是厥 所主,出现真气虚弱,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,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⽩汗,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物药的治疗,如用针刺,当取决 经下部的太冲⽳,以 其 。
帝曰:太 脏何象?
⻩帝说:太 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?
岐伯曰:象三 而浮也。
岐伯说:其脉象似三 之气浮盛于外,所以脉浮。
帝曰:少 脏何象?
⻩帝说:少 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?
岐伯曰:象一 也,一 脏者,滑而不实也。
岐伯说:其脉象似一 之初生,滑而不实。
帝曰: 明脏何象?
⻩帝说: 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?
岐伯曰:象大浮也。太 脏搏,言伏鼓也。二 搏至,肾沉不浮也。
岐伯说:其脉象大而浮。太 经的脉象搏动,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;少 经的脉象搏动,是沉而不浮。
wWW.uQiXs.cC |